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絲路第83期

新絲路第83期封面


2022 年4 月甫結束的「第29 屆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 — 琵琶」,以及邁入第2 年的「誰來接班 — 國樂青年音樂家繁星計畫」,是臺北市立國樂團攜手國樂界,為新世代國樂人搭建的交流平台與連結世界舞台的窗口,更承擔了國樂世代傳承的重要使命。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邀請國際評審團隊,打開臺灣國樂人才連結世界的窗口,繁星計畫則匯聚職業樂團與音樂院校,成為臺灣在地交流的重要平台。透過音樂家、指揮家、藝術行政,各種橫向、縱向聯繫,交織成一系列綿密繁複的當代國樂社會網絡,讓各式各樣的創意在此交流,豐富國樂展演的面向。同時,也彷彿為青年演奏家,編織起一張安全網,支撐著他們的未來,讓這些從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新星,真正接班,引領下一個世代。

5 月2 日上任的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席指揮張宇安,曾獲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Bucharest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首獎,他的加入令樂迷們振奮,也將帶領樂團邁向嶄新階段。張宇安從層層遴選中出線,呈現遴選委員們,其中包括北市國團長、樂團首席與團員代表們,新世代交棒的信心和決心。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披露了張宇安的藝術理念、節目規劃,其朝陽般的活力,勢必將光芒四射地照亮北市國的舞台。

新世代的音樂家,承擔著未來,卻也面臨不同以往的新考驗,2020 年代全球籠罩在COVID-19 疫情之下,演出、交流受到嚴重波及,擅長舉辦實體音樂會的樂團,被迫轉向網路。然而,危機也是轉機,本期特別以「TCO 藝訊」記述樂團如何透過新載體,讓音樂無遠弗屆的傳遞,屏幕的隔閡,如何激發音樂家的創意,開啟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新契機,提供新世代音樂家們綻放未來的無限可能。

面對新時代,固然需要智慧,因此理性知識的探討、歷史紀錄的爬梳、前輩經驗的汲取皆不可少。本期「紮根藝響」單元,便針對臺灣高等國樂教育進行分析,從學制類型、課程設計、教育理念等方向,呈現各校培育人才之核心素養,如何透過專業教育,讓莘莘學子傳承過去的知識,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關於國樂教育,本刊更將延伸思考至各年齡層,陸續推出不同專題,討論全方位的國樂教育議題。最後,本期在「國樂+ 講堂」、「國樂新視界」、「這些人這一刻」這些讀者熟悉的單元裡,我們也依然秉持《新絲路》一貫的書寫脈絡,期待為國樂留下足以面對未來的智慧,為下一代的國樂人耕耘出一片沃土。


01【新思路】汲取經驗與智慧 照亮國樂新世代的舞台

02【封面故事】新指揮生活─啟動國樂獨特的當代價值

03【TCO劇院】蔥仔終究會開花─走進TCO劇院 認識馬偕身後的臺灣女人張聰明

04【TCO藝訊】防疫不妨藝:爬梳臺北市立國樂團、桃園市國樂團、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在新冠肺炎影響下的藝文演出與推廣行動

05【紮根藝響】國樂教育之路 ( 上) :臺灣國樂專業高等篇

06【國樂新視界】中華錄音檔案:在重塑「多元」的路上

07【這些人這一刻】天地一沙鷗─訪孫新財老師 60 年代臺灣國樂人的耕耘記述(五)

08【國樂+講堂】從普琈門PERFORMER 樂團 看臺灣新興國樂小型樂團之創新與展演


本雜誌已同步於國際雜誌網路平台「ISSUU」刊登,您可點選連結線上閱讀,感謝您的支持。

網址連結  新絲路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