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絲路第81期

新絲路第81期封面


法國有句諺語:「藝術家的任務,是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去創造陽光。」2020 年以來,疫情彷彿擋住了所有的陽光,人們減少了群聚,大家紛紛關上了門,在這樣看似黑暗的時刻,國樂界與學術界卻彼此攜手,打造一個共榮共好的跨平台,就是為了創造未來的陽光。

國樂專業教育在臺灣已超過50 年,培養出來的新生代音樂家需要更多的舞台淬練,此時公部門樂團責無旁貸,必須提供機會,「誰來接班― 國樂青年演奏家繁星計畫」就是最好的平台。這個計畫誕生於2020 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桃園市國樂團,以及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等3校國樂系共同發起,每年推薦青年音樂家進入計畫平台,再由各樂團邀請於樂季中合作演出,為臺灣樂界培養未來的棟梁。

2021年第一屆的「誰來接班」打破樂團之間的藩籬,高市國、南市國和桃市國各有一位演奏家在北市國的定期音樂會演出;第二屆更計畫將交流範圍擴大至青年指揮與藝術行政人員。這是國樂界過去未曾有過的創舉,大家在共同的目標下,從台前到幕後,彼此資源共享,交換不同場館與藝術節的經驗,一起成長;對於學校而言,優秀學生也有機會藉此平台,一窺職業樂團的堂奧。未來平台將透過更多不同的議題,創造樂團和學校的創新合作模式。

除了人才培育之外,口述歷史的建構也是刻不容緩,2021 年的「國樂春秋」學術研討會便論及此事的重要性,而《新絲路》的「這些人這一刻」專欄便承載著這份使命,專門書寫記錄臺灣國樂的樂人、樂事和樂曲,也成為另一個跨樂團與校際的合作平台。為了讓此專欄更具系統性與學術價值,我們思考研擬工作坊,向學術界取經,希望能培養更多專業的音樂人,以更嚴謹的研究方法與操作細節,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這個構想提出之後,馬上就獲得中研院臺史所、臺北市文獻會的支持,還有許多音樂史老師願意參與工作坊,讓我們得到很大的鼓舞。

雖然在疫情籠罩之下,我們經歷了兩年多的黑暗,但其中仍可發現許多如星星一般的微光,相信只要大家一起走,國樂跨平台的光芒將會愈加耀眼奪目。


01【新思路】疫情中的另類群聚 ─ 打造國樂的跨平台

02【封面故事】林谷芳、瞿春泉 「粉墨春秋」詮釋藝術深刻感動

03【客座主筆】一場學思知行的當代樂議「國樂春秋:2021 臺灣國樂展演國際學術研討會」

04【紮根藝響】2022「誰來接班 ─ 國樂青年演奏家繁星計畫」

05【國樂新視界】北市國之星─演奏家的創藝時光

06【這些人這一刻】道心堅固心安住,一生一世愛揚琴─書香琴韻伴菊松─60年代臺灣國樂人的耕耘記述(三)

07-1【國樂+講堂】三個人,玩味國樂 ─ 臺灣藝文教育推廣與新興樂團之多元風貌

07-2【國樂+講堂】說唱音樂素材在古箏作品中的運用 ─ 以《晨興》、《儂》為例


本雜誌已同步於國際雜誌網路平台「ISSUU」刊登,您可點選連結線上閱讀,感謝您的支持。

網址連結  新絲路第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