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國樂雜誌(截止發行)
期刊照片 | 期刊數 | 期刊綱要 |
---|---|---|
![]() | 228期北市國樂 | |
![]() | 225期北市國樂 | |
![]() | 224期北市國樂 | |
![]() | 223期北市國樂 | |
![]() | 222期北市國樂 | |
![]() | 221期北市國樂 | |
![]() | 220期北市國樂 | |
![]() | 219期北市國樂 | 編輯手札 名人專訪 專題 |
![]() | 218期北市國樂 | 編輯手札 名人專訪 論述 |
![]() | 217期北市國樂 | |
![]() | 215期北市國樂 | |
![]() | 214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 專題 ●2005年民族音樂創作比賽得獎名單/編輯室 ●參加2005年民族音樂創作比賽心得 ●參賽隨筆/何立仁 ●廣博易良,樂教也/陳永華 ●海上生明月,空山凝紫雲~「2005年第四屆民族音樂創作獎暨論壇」/張曉峰 ●參加2005年民族音樂創作比賽暨論壇感言/陳怡 ●2005中國樂創作比賽暨論壇雜感與建議/劉靖之 |
![]() | 213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 專題:2005年國樂龍虎榜演出感言 ●2005年國樂龍虎榜得獎名單/編輯室 ●參與2005年「國樂龍虎榜」演出後記/朱育賢 ●參加「國樂龍虎榜」感言/南投縣玉皇宮國樂團 ●參加2005年「國樂龍虎榜」演出感想/黃家璋 |
![]() | 212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 專題 ●2005年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琵琶初複賽入圍者感言/編輯部 論述 ●從目前臺灣女性箏樂奏者的箏樂作品看臺灣箏樂創作的新定義~以箏曲《Rhapsody in Jazz》為例(三)/楊佩璇 ●絲綢之路與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下)/周菁葆 ●揚琴基礎訓練五題(上)/張文祿 ●琴樂中的聲音(上)/吳志凱 |
![]() | 211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 專題 ●國樂研習營學員感言/編輯室整理 論述 ●從目前台灣女性箏樂奏者的箏樂作品看台灣箏樂創作的新定義-以箏曲《Rhapsody in Jazz》為例(二)/楊佩璇 ●絲綢之路與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上)/周菁葆 ●淺談單弦牌子曲/張文祿 |
![]() | 210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許克巍 論述 ●「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與新詩/劉靖之 ● 從教材內容談琵琶基礎教材/陳奕潔 ●從目前臺灣女性箏樂走者的箏樂作品看臺灣箏樂創作的新定義~以箏曲《Rhapsody in jazz》為例(一)/楊佩璇 ●略論從琵琶標題的變化看琵琶流派的衍變/吳慧娟 |
![]() | 209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許克巍 專題報導 ●笛管藝術節 後生誠可畏/李鎮 ●龍吟滄海─記笛管藝術節/郝玉岐 ●觀臺北笛管藝術節有感/楊偉傑 ●臺北笛管藝術節觀後感/陳聞準 ●2005傳統藝術季—臺北笛管藝術節「走過笛子的歲月」聽後感/山根秀憲 論述 ●談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維/劉長福 ●「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與新詩(上)/劉靖之 ●從教材內容談琵琶基礎教材(上)/陳奕潔 |
![]() | 208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許克巍 專題 ● 重編失傳的宮廷樂舞─南華大學雅樂團/陳健瑜 ● 看中山堂看戲─中山堂與歌、樂、舞、劇的美麗共鳴/陳健瑜 ● 淺析俞遜發音樂美學思想/陳惠龍 ● 從笛子協奏曲《天龍引》所想到的/侯廣宇 |
![]() | 207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許克巍 專題 ●傳統原汁 藝術加料─傳統藝術節 開鑼登場/包靜怡 ●臺灣北管戲風華餘韻─亂彈嬌與戲狀元再現〔黃鶴樓〕/陳健瑜 |
![]() | 206期北市國樂 | ●主編的話/許克巍 論述 ●近代中國及臺灣音樂圖像學的發展/華美惠 ●絲綢之路上的琵琶世家/周菁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