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絲路第82期

新絲路第82期封面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似乎也適合用在藝術創作上。就某種意義而言,好的作品應該是用腳「寫」出來的,作曲家對於風土人情、樂器特性和演奏者愈是熟悉,創作出來的曲子就愈具藝術創作生命力。采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現代國樂除了承襲前人的文化遺產之外,也需要源源不絕的新曲創作,才能延續它的發展。有些作曲家習慣關起門來創作,作品往往只屬於自己的個人想像,中間缺乏交流,十分可惜。尤其國樂有許多作品屬於「標題音樂」,背後是在述說一個故事,與人事時地物習習相關,若作曲家能實地尋找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素材,或是和演奏家有更深入的討論,作品就能展現更多藝術上的表現深度。

有鑑於此,臺北市立國樂團便計劃透過許多指標性的委託創作,邀請作曲家和演奏家以創作主題進行采風,同時也讓二者有更多互動。今年2 月10 日,配合12 月節目的國樂協奏新作,樂團與二胡演奏家黃正銘、作曲家顏名秀,一同至苗栗縣銅鑼鄉拜訪客家藝師賴仁政,一探臺灣獨有的樂器 — 喇叭弦。

喇叭弦的外型及演奏方式與二胡相似,賴老師一面講解,一面為大家示範演出,且隨口便開始唱起了客家山歌,豐富的聲線條與簡單的弦音搭配得恰到好處。而兩位演奏家和作曲家在實際觸碰到樂器之後,了解其演奏方式,聽見其音色與不同把位、音域之特色,都認為對自己的幫助甚大。

采風對創作是重要的,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都會成為靈感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讓樂曲在形成之前是可以參與的,而非閉門造車,或是成為時間壓力下急就章的產物。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協同創作上,過去也不乏經典,作曲家劉文金與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長城隨想》二胡協奏曲便是最好的例子。

找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讓創作和演奏可以交流,有了互動之後,作曲家筆下的空間必定會更寬廣。


01【新思路】采風是創作的開始

02【TCO劇院】畫中有深情─專訪《大畫昭君~觀落雁》導演謝念祖

03【客座主筆】山歌愛唱大大聲─北市國喇叭弦、客家山歌采風側寫

04【封面故事】培育新生代的搖籃─2022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評審團同台彈心

05【國樂新視界】是詩、是詞、是曲、如聲、如音、如墨「吟詠性情.歌樂相得─詩詞曲歌唱跨界音樂會」

06【這些人這一刻】從《昔日》到《毋忘在莒》─ 訪陳勝田老師「60 年代臺灣國樂人的耕耘記述(四)」

07-1【國樂+講堂】音樂中的知覺現象

07-2【國樂+講堂】放浪形骸的偽裝:阮籍音樂思想形成背景


本雜誌已同步於國際雜誌網路平台「ISSUU」刊登,您可點選連結線上閱讀,感謝您的支持。

網址連結 新絲路第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