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絲路第88期

新絲路第88期封面

好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淬煉,從錄製盧亮輝的《春、夏、秋、冬》,到重製鄭思森的舞劇《七夕雨》,這些誕生於1980 年代的國樂作品,至今魅力不減,用豐富的旋律線條,營造獨特的民族器樂藝術品味,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藝術需求。40 年後的今天,我們在擁抱經典的同時也開創未來,用更多元的藝術創作能量,賦予作品新生命,2023 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壓軸演出「精彩TCO:民族舞劇-2023 經典《七夕雨》」,便邀請舞蹈家許梨美重建舞譜、鄭立彬擔任指揮,以嶄新思維及舞臺技術,結合音樂、舞蹈、劇場、多媒體等領域菁英,帶領觀眾重溫牛郎織女的經典愛情故事。

從「弦悅─二胡名家之夜」音樂會的演出人員及曲目安排,也可以看出TCO 兼容傳統與創新的理念,二胡名家之夜由2023 年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的評審團及優勝者同臺演出,具有世代傳承的象徵意涵。曲目方面也以胡琴歷史發展的脈絡為本,從早期1920 年代劉天華的十大名曲,到1950 年代孫文明的《流波曲》、何占豪、陳鋼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再到1980 年代劉文金的《長城隨想》,向經典致敬並再現經典。新創作品方面,則以臺灣作曲家劉學軒2000年後創作的《第二二胡協奏曲》為引,展現國樂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成果;音樂會中還將首演2023 年委託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創作的《臺北風華》,代表了臺北作為一個國際城市、TCO 作為一個以臺灣品牌立足國際的樂團,在讓臺灣聽見世界、世界聽見臺灣的願景裡不懈的努力。

經典作品需要時間的淬煉,也需要時間的沉澱,但經典化的過程卻不只是抽象的時間觀可一言蔽之,歷史的縱深、人文的交織,成就了經典,卻也定義了什麼是經典。文化資本與話語權的歸屬從來都是知識份子正視的議題,音樂家亦有無法迴避的責任,因此TCO 在履行展演職責之餘,也盡心籌劃研討平臺、開啟對話空間。「TCO 2023 國樂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集結了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圓桌會議、專場音樂會、音樂雅集等活動,研討主題包括李明晏與王辰威展開的「民族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對話」、國際級學者Dr. Donald Reid WOMACK 針對「東、西方的碰撞與交融──東方器樂的當代創作」觀察成果等。相信透過縝密的梳理與反覆的論證後,或許如同新生代學者王敏而提出的開創性假說,我們在21 世紀已迎來「臺灣樂派」,奠定臺灣國樂創作的基石,用好的作品,寫下我們的經典。


01【新思路】用好的作品 寫下我們的經典

02【封面故事】約莫四十載,三見喜鵲橋—經典再現,大型民族舞劇《七夕雨》

03-1【TCO藝訊】群英薈萃 大展國樂風華─國樂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篇

03-2【TCO藝訊】2023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篇─三十而立 新生代演奏家的萌芽之地

04【客座主筆】龍吟鳳噦・后土皇天

05【紮根藝響】國樂經營之道系列|孩子會長大─談終身學習國樂的願景 專訪毛佩蓉、傅明蔚

06【國樂新視界】異鄉異地異文化─淺談美國兩所國樂團的發展

07【這些人這一刻】光影蛹生覓知音─江永生老師國樂口述歷史「1970年代臺灣國樂人的耕耘記述(十)」

08-1【國樂+講堂】臺灣音樂與文化─辦桌文化與藝術作品

08-2【國樂+講堂】TCO 2022 發燒出版品


本雜誌已同步於國際雜誌網路平台「ISSUU」刊登,您可點選連結線上閱讀,感謝您的支持。
網址連結 新絲路第88期